半岛体育

⑭智能机器人与医工团队

发布时间:2025-10-13浏览次数:213作者:来源:半岛体育官网 供图:审核:

智能机器人与医工技术贯穿机械设计、控制科学、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广泛服务于微创诊疗、康复护理、公共健康、应急救援等民用与国防领域,是手术机器人、可穿戴外骨骼、智能化诊疗平台等高端医工装备的核心技术,是典型的医工融合与智能化技术。


【团队介绍】

面向我国智能机器人与医疗康复装备的重大需求,团队围绕绳驱动技术、类人机器人技术、外骨骼技术、医疗机器人技术、智能医工检测、水下机器人技术开展了系列研究,在系统机电一体化设计、动力学建模与控制、人机智能交互等多方面提出了多项创新成果,研制了仿生介入机器人、助力外骨骼、康复外骨骼、柔性手术臂等多台设备及其核心部件,多项成果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北京朝阳医院等国内医院试用,获《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报道。团队先后获得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系列成果发表于中科院1区顶刊,包括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 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Soft Robotics, 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等。

团队共有90余人,其中包括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1人(博导4人,硕导4人),在读博士生12人,在读硕士70余人。与新加坡国立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指导学生获全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国家奖学金等奖项。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去向包括:华为、小米、OPPO、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等知名企业、研究所。

(具体教师介绍请打开网址//bandaogw.com/jxdzgcx/list.htm查看)


【研究方向】

绳驱动机械臂;康复外骨骼技术;类人机器人技术;智能电阻抗检测技术;机器人系统驱动与控制技术;水下仿生机器人技术等。

【研究方向1】绳驱动机械臂

聚焦具有高灵活度与适应性的连续体机器人开展深入研究:研发面向介入手术的微细可重构连续体机器人,实现亚毫米级介入定位;腹腔/胸腔手术的解耦连续体机器人实现灵活操作;具有形状感知的工业检测柔性机器人以及基于二维层叠结构的驱感控一体连续体等。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多篇SCI一区文章,并获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集成组”二等奖等奖项。

【研究方向2】康复外骨骼技术

聚焦高性能与多模式人机交互外骨骼系统开展深入研究:研发基于套索人工肌肉驱动的多类型外骨骼结构,实现柔性驱动与结构解耦;构建具备多刚度区间的可重构驱动装置,提升复杂场景下的可靠驱动能力;创新提出基于sEMG与脑电融合的意图识别方法及人在环中助力控制策略;搭建多个外骨骼控制平台,实现多模态高精度交互。共发表SCI/EI论文74篇,其中10篇中科院1TOP,授权发明专利24项,并获中国研究生机器人创新设计大赛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研究方向3】类人机器人技术

围绕类人机器人的轻柔驱动机理和软性感知方法开展深入研究:创新提出基于串联弹性和绳索驱动的轻柔驱动机理,仅用单执行器同时驱动多个关节,并实现精准的输出力控制;研发具有强鲁棒性的软性传感器,实现了人体运动趋势的软性感知。已研制系列轻量化、柔顺化、软感知的外骨骼机器人、人形机器人及软体机器人,成果发表于自然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EEE T-RO等顶刊。

【研究方向4】智能电阻抗检测技术

致力于医学电阻抗成像技术与装备研究,包括医学电阻抗成像技术与装备,微流控细胞检测,生物多相流数值分析。提出多频同步实时电阻抗成像理论和微尺度高精度检测新体系,突破医学电阻抗成像精度低的难题。研发肺功能成像仪、乳腺癌筛查仪、运动康复肌肉监测仪等医学电阻抗系列产品,并实现产业化,打破国外长期垄断。已获国家医疗注册证1项,省部级奖项6项。

【研究方向5】机器人系统驱动与控制技术

针对人形机器人关节需求,对高功率密度电机及驱动器开展深入研究,研发高功率密度、微小尺寸的机器人电机;深入研究多体动力学相关理论,研发六自由度并联平台并进行动力学建模,实现了快速响应与准确定位功能,为机电系统的高性能驱动提供了新思路;同时自主研制的柔性力感知模块将智能测量与反馈控制有效融合。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多篇SCI论文和顶尖学术会议论文。

【研究方向6】水下仿生机器人技术

专注于水陆空多域机器人技术,致力于仿生智能与跨介质运动的前沿研究。基于海雀和企鹅的生物运动机理,研发了水空兼容扑翼推进系统及高机动水下机器人;开发了倾转旋翼水空两栖平台,解决了空化抑制与模态切换难题;创新设计了轮腿混合机构,实现复杂环境的自适应运动。形成了"仿生机理-动力学建模-系统实现"的研究体系,在海洋探测、国防安全等领域具有巨大应用潜力。


【团队联系方式】

邮件:丁老师 [email protected]

电话:17364051263  (微信优先:qiaozhi008888)


团队每年招收硕士生约20人,博士生约4人。欢迎机械工程、电子信息、机器人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勤奋踏实、勇于创新的同学加盟,共创智能机器人新未来!


微信公众号

关注微信公众号